一、選擇題:80%

1「傴價提攜,往來而不絕者,滁人遊也。」其「傴僂提攜」是指(A)童顏鶴髮(B)老態龍鍾(C)黃髮垂髻(D)松喬之壽。

2.「日出而林霏開,雲歸而巖穴暝。」形容(A)山林早晚靜噪不同的景致(B)山間朝暮之晦明變化(C)氣候多變,陰晴不定 (D)山氣之佳,不分朝夕。

3.下列注音,何者錯誤(A)琅邪:ㄌㄤˊ一ㄝˊ(B)智「僊」:ㄒ一ㄢ(C)傴僂:ㄩˊㄌㄡˊ(D)「觥」籌:ㄍㄨㄥ。

4.選出下列「 」內音、義說明不正確者(A)林「霏」開:音ㄈㄟ,霧氣(B)野「蔌」,音ㄙㄨˋ,蔬菜(C)樹林「陰翳」:音一ㄣˋ一ˋ,遮蔽成蔭 (D)「觥」籌交錯,音:ㄍㄨㄤ,酒杯。。

5.下列「 」內詞語注釋,何者正確 (A)有亭「翼然」:在旁護衛的樣子 (B)「頹然」乎其間:失意頹喪的樣子(C)「射」者中:指射箭 (D)太守「謂」誰:通「為」,是。

6.下列成語運用,何者運用不確切(A)平日小氣的人,現在卻樂善好施,想必有「醉翁之意」,看他是何居心(B)只要付出努力,相信「水落石出」,一定會獲得成的 (C)似此重大問題,只隔一晚就換了政策,「朝三暮四」,令人無所適從 (D)經理說話常常「出爾反爾」,讓我們這些屬下不知如何是好。

7()泉香而酒冽()山肴野簌()射者中,奕者勝()若夫日出而林菲開()負者歌於塗()峰回路轉,有亭翼然。以上無錯別字的是 (A)()() (B)()() (C)()() (D)()()

8.下列修辭說明,何者正確(A)泉香而酒冽:映襯 (B)負者「歌」於塗:轉品 (C)風霜高潔:對偶 (D)「傴僂提攜」,往來而不絕:。譬喻。

9.「人知從太守遊而樂,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」,以上三樂字其詞性(A)前二者名詞,後者動詞(B)前後二「樂」字是名詞,中間「樂」字是動詞 (C)皆名詞 (D)皆動詞。

10.歐陽脩 (A)自號放翁,晚號六一居士 (B)喜獎掖後進,范仲淹、司馬光皆蒙提攜 (C)唐韓愈古文運動至宋歐陽脩的積極倡導,始真正成功 (C)是南宋文壇領袖,詩文革新運動的主將。

11.下列詞語注釋,何者正確(A)巖穴「暝」:夜晚 (B)佳木秀而繁「陰」:陰暗 (C)雜然而前「陳」:報告 (D)太守之「樂」其樂:動詞,以之為樂。

12.「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,而不知人之樂;人知從太守遊而樂,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。」句中並未使用修辭手法 (A)排比 (B)類疊(C)頂真 (D)層遞。

13.下列何者不是屬於排偶修辭中的句中對(當句對)(A)山肴野蔌 (B)峰回路轉 (C)人影散亂 (D)檣傾楫摧。

14.「山水之樂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」意謂遊山玩水之樂 (A)是靠心領神會,喝酒只是用以助興(B)和飲酒樂趣,同樣術人難忘(C)是領會在心裡,並寄託在飲酒之中(D)如盛滿酒杯,有待細心品味。

15.「佳木秀而繁陰」、「水落而石出」二句是分指山間哪個季節的景觀(A)春、冬(B)夏、秋(C)夏、冬(D)春、秋。

16.「宴酣之樂,非絲非竹。」意謂宴飲的快樂(A)不是來自琴絃就是來自蕭笛(B)不是來自筍絲之類的佳看(C)不能沒有竹子 (D)不借音樂助興。 

17.下列文句,何者最足以表現眾賓宴酣之樂(A)臨豁而漁,豁深而魚肥(B)觥籌交錯,起坐而諠譁者(C)前者呼,後者應 (D)負者歌於塗,行者休於樹。

18.「人知從太守遊而樂,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。」意謂(A)眾人知從太守出遊之樂,卻不知太守以眾人之樂為樂 (B)眾人知出遊之樂,卻不知太守是否快樂(C)眾人知太守從遊之樂,而不能使太守自樂(B)眾人知遊之樂,而不能從太守出遊以樂。

19.「人知從太守遊而樂,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。」二句凸顯出太守所樂的是(A)與民同樂(B)宴酣之樂(C)水之樂 (D)絲竹之樂。

20.《醉翁亭記》的主題思想是(A)記述欣賞山水之樂(B)表達與民同樂的胸懷(C)描繪自在宴遊之樂(D)發抒官宦覽物之情。

21.「六國互喪,率賂秦耶?」意謂(A)六國快速喪亡,皆由於賂秦嗎 (B)六國相繼滅亡,皆非賂秦之故吧(C)六國相率以賂秦,因而互相屠戮以致喪亡吧 (C)六國相繼滅亡,都是因為賂秦嗎。

22.「蓋失強援,不能獨完。」意謂 (A)失去奧援,因以滅亡 (B)六國互相殘殺,故走上滅亡之途(C)六國滅亡乃由於喪失抵抗意志 (D)割地予秦,國力日損故遭滅亡。

23.「則秦之所大欲,諸侯之所大患,固不在戰矣。」依蘇洵析論,六國「大患」是在(A)以地事秦(B)未能養士 (C)彼此爭鬥 (D)土地有限。

24.「齊人未嘗賂秦,終繼五國遷滅,何哉?與贏而不助五國也。」可見齊國統治者不懂得什麼道理,而導致亡國 (A)唇亡齒寒 (C)禮賢下士 (C)博施濟眾 (D)破釜沉舟

25.下列何組成語意思完全不相同 (A)披荊斬棘/篳路藍縷 (B)食不下咽/寢不安席 (C)抱薪求火/曲突徙薪 (D)視如敝屣/如棄草芥。

26.下列敘述,何者不正確 (A)「暴霜露,斬荊棘」,意近於「篳路藍縷,以啟山林」 (B)「尺寸之地」,猶言「彈丸之地」 (C)「食不下咽」,意為心中憂慮不安 (D)「一夕安寢」,意為高而無憂。

27.下列「 」內的詞語,使用不正確的是 (A)大地震過後,各項救災與重建工作正「如火如荼」地展開(B)他們倆的說法「如出一轍」,不免令人懷疑他們事先商量過(C)也不過是輸了一場球賽,你們也犯不若個個「如喪考妣」吧 (D)他是位很用心的博物館導覽員,他對收藏品的介紹,簡直「如雷貫耳」,深受觀眾敬佩。

28.《三字經》所云:「□□□,二十七,始發憤,讀書籍。彼既老,猶悔遲,爾小生,宜早思。」句中缺空所指者為(A)白樂天 (B)蘇東坡 (C)蘇老泉 (B)范希文。

29.「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斬荊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子孫視之不甚惜,舉以予人,如棄草芥。」以上文句中,不曾使用下列何種修辭法 (A)映襯 (B)譬喻 (C)誇飾 (D)摹寫。

30.下列說明,何者不正確(A)「今日剖五城,明日割十城,然後得一夕安寢。」句中「五」、「十」、「一」皆為虛數 (B)「諸候之地有限,暴秦之欲無厭,」兼具「映襯」與「排偶」用法 (C)「齊人未嘗賂秦,終繼五國遷滅,何哉?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」句中「秦」與「嬴」為錯綜用法 (D)「于孫視之不甚惜,舉以予人,如棄草芥。」為譬喻。

31.有關蘇洵,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 (A)字明允(B)其文得力於《戰國策》、《史記》,長於敘事(C)所著《權書》《衡論》,一時被士人夫爭相傳誦 (D)為文古勁簡直,有先秦之風。

32.「苟以大下之大,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,是又在六國下矣。」意謂(A)因循前例,終難苟安(B)虛應故事,終會敗亡 (C)重蹈覆轍,才智愚昧 (D)治理大下,貴乎創新。

33.下列中的諷諭之言,何句為立意所在 (A)燕、趙之君,始有遠略,能守其土 (B)封天下之謀臣,禮天下之奇才 (C)奉之彌繁,侵之愈急,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(D)為國者,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。

34.有關《六國論》,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 (A)文中析論賂秦的原因,在於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助」(B)「刺客不行,良將猶在」,「良將」係指李牧 (C)「今日割五城,明日剖十城」,意謂賂秦之多、急 (D)「苟以天下之大,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,是又在六國下矣。」句中「天下之大」係暗指南末王朝而言。

35.下列文句,何者有「唇亡齒寒」之含義 (A)以地事秦,猶抱薪救火 (B)子孫視之不甚惜,舉以予人,如棄草芥(C)五國既喪,齊亦不免矣 (D)起視四境,而秦兵又至矣:

36.下列注釋,何者不正確 (A)「率」賂秦耶:皆、都 (B)思「厥」先祖父:語助詞,無義 (C)「暴」霜露:暴露 (D)「遷」滅:遷移、放逐

37.下列「 」內的詞語,解釋錯誤的是 (A)積威之所「劫」:脅迫 (B)「當」與秦相較:應當 (C)勝負之「數」:命數、命運 (D)勝負已「判」:分明、清楚。

38.下列注釋,何者正確 (A)秦擊趙者「再」:兩次 (B)「向使」三國各愛其地:以前支使 (C)從六國破亡之「故事:花樣 (D)邯鄲為群:指趙定都邯鄲。

39.下列四個「以」字,何者不是相當於「因為」或「因而」(A)不賂者「以」賂者喪 (B)斬荊棘,「以」有尺寸之地 (C)洎牧「以」讒誅,邯鄲為郡 (D)至丹「以」荊卿為計,始速禍焉。

40.下列何者不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作品 (A)《師說》 (B)《訓儉示康》 (C)《醉翁亭記》(D)《六國論》。

 

二、默寫:20%

 而夕陽在山………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